全球“最毒”的蚊子为何批量北上?气候变暖是主因

蚊子北上现象引发关注

今年夏天,不少北京居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:蚊子不仅数量激增,而且更难对付了。以往常见的”灰蚊子”似乎被一种体型更小、飞行无声的”花蚊子”所取代。这并非错觉,科研数据证实,全球”最毒”的蚊子其中一个——白纹伊蚊正在批量北上,其种群比例在北京已从2014年的不足30%上升到2023年的43.08%。

白纹伊蚊原产于东南亚,因其黑白相间的花纹被称为”亚洲虎蚊”。这种蚊子不仅叮咬后留下的包更大更痒,更可怕的是它能传播登革热、黄热病、寨卡病毒等多种致命疾病。为何这种热带蚊子会大规模北上?气候变化正是幕后推手。

气候变暖为蚊子北上”开绿灯”

研究发现,全球气温升高为蚊子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。民族气候中心数据显示,气候变化导致春季升温提前、秋季降温推迟,延长了适宜蚊子活动的季节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气温上升直接推动了蚊子分布范围的北扩。

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,2015-2019年间,白纹伊蚊在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布面积比2000-2004年增加了10%。以甘肃为例,2010年首次在陇南发现的白纹伊蚊,7年间就向北推进了150公里至天水市。专家预测,若气候变暖持续,到2050年白纹伊蚊可能扩散至我国几乎所有人口稠密地区。

极端天气助长蚊子繁殖

除了温度上升,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模式改变也为蚊子繁殖创新了条件。全球气温每升高1℃,极端降水事件预计会增加7%。而白纹伊蚊恰恰喜欢在小积水中繁殖,一场大雨后,电动车棚凹槽、废弃轮胎等都可能成为它们的”育婴室”。

今年夏天北京频繁的降雨就为白纹伊蚊提供了理想的繁殖环境。监测显示,7月上旬北京蚊子密度本比同期下降43%,但持续降雨后迅速反弹。这些”花蚊子”不仅繁殖快,还进化出了抗药性,让传统驱蚊技巧效果大减。

人类怎样应对蚊子威胁?

面对日益严峻的蚊媒疾病威胁,专家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:清除积水从源头阻断繁殖,使用纱窗蚊帐物理防护,研发新型驱蚊药物等。广东等地已开始尝试”以蚊治蚊”的生物防治技巧。

虽然彻底消灭蚊子难度极大,但通过疫苗研发、环境治理和个人防护,我们完全能够降低其危害。在这个气候变化的时代,应对蚊子北上需要科学技巧和全民参与。你家附近是否也出现了这种”花蚊子”?清除积水,从你我做起!

版权声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