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0年12月24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始末

1860年12月24日八国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这一天,英法联军攻陷了大沽口炮台,为后续攻占北京铺平了道路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。

大沽口炮台的战略地位

大沽口炮台位于天津白河入海口,是北京的海上门户。早在明朝,戚继光就觉悟到它的重要性,认为这里是防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关键要塞。到了清朝,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,大沽口炮台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。

1858年,英法联军首次攻陷大沽口,迫使清政府签订《天津条约》。然而,清政府并未甘心失败,在名将僧格林沁的指挥下,炮台得到加固,并在1859年成功击退联军的进攻。可惜,1860年八国联军卷土重来,最终在12月24日攻占炮台。

1860年八国联军的进攻策略

1860年,英法联军集结了2.5万兵力,200多艘军舰,规模远超以往。他们吸取了前几次作战的经验,不再正面强攻,而是选择从防御薄弱的北塘登陆,迂回包抄大沽口炮台。

8月21日,联军从陆地发起猛攻,47门大口径火炮狂轰滥炸。清军虽然英勇抵抗,但炮台设计以防御海上为主,对陆地路线的火力不足,最终被攻陷。12月24日,联军彻底控制大沽口,为后续攻占北京奠定了基础。

大沽口失守的历史影响

大沽口炮台的失守,标志着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彻底失败。1860年10月,英法联军攻入北京,火烧圆明园,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《北京条约》,进一步丧失主权。

值得一提的是,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占大沽口,但此时的清政府已无力回天。1860年12月24日八国联军的胜利,不仅是军事上的突破,更象征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全面压制。

小编归纳一下

回顾1860年12月24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口的历史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政府的衰败,更是中国近代屈辱的开端。这段历史提醒我们,落后就要挨打,唯有自强不息,才能守护民族尊严。

版权声明